很多骚操作的背后,都存在一些执法缝隙和监管盲区
我们这几天因为一些商家跑路事件,批评本地监管部门不靠谱,我们的本意倒也不是说他们真的有多坏,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和群众共患难过,所以他们感受不到群众的难处。
这话说出来,估计有不少体制里的人不服气,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多少特权,其实也是普通人。他们这些人还真的不是普通人,那些因为身份产生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特权没必要多说,单单是信息不对等(有很多体制内部流传的信息,并不会对普通群众公布),就足以让县城体制里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领先普通群众很多。所以,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感受他们是感受不到的。
也因此,这些部门对民意的掌握完全迟钝和滞后,未必是故意要跟民意和民心作对,只是高高在上习惯了,麻木迟钝。
昨天有个朋友留言说,他们遇到商家卷款跑路,找了好几个部门,结果没有哪家愿意受理。这时候就没有谁在乎所谓的“(信访)首接首办负责制”了。
对于这类频繁发生的预付卡跑路事件,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发一个风险提示。
如果能做的仅仅是这样,那么你们这些部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?社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来维持你们这些部门的运转,是希望通过你们的监管来规范市场秩序,降低交易风险和信任门槛,进而降低交易成本。老百姓正常给孩子报各托班、理个发都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,是不是每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请一个专业律师跟着?
好的市场环境,意味着人民可以自由地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,不需要担心频繁发生的诈骗和风险,遇到各种问题,也都能快速地找到职能部门解决。
短期内爆出来这么多商家卷款跑路的事件,现在如皋的市场环境还能给大家安全感么?
如皋这些年一直在对外宣传我们的营商环境怎么好,事实上,如皋各部门也做了很多便利投资者的事情。前端确实做得很好,后端呢?消费环节的市场环境,你们究竟做了多少事?你们究竟花了多少力气来维护市场秩序?
这些年,一直在进行的各种机构改革,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,应该说这方面的努力是成效显著的,各种市场主体发展迅猛。与此同时,对各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管似乎是远远落后的。
前面说了群众遇到事情去找监管部门,往往遭遇推诿。这固然有主观因素,也存在不少的客观问题。前面很多轮的改革,强调的都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,对于后续的市场监管考虑很少。
现在有不少领域是审批、监管、执法分离,审批的只管发营业执照,有没有人监管,他们不管,行业主管部门说我们没有执法权,市场主体我们管不了,有执法权的说你行业主管部门应该监管,发现问题把证据收集我来执法……
有学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概括:市场主体监管领域部分存在的机构职能设置不科学、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、监管职责交叉重叠、横向监管协同不力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。
这种状况之下,监管部门本能地会依据自身权责进行分割监管,各人自扫门前雪。很多的权责交叉地带和衔接地带很容易沦为“三不管”的执法缝隙和监管盲区。大家遇到的各种推诿,根子就在这里。
很多骚操作的背后,都存在一些执法缝隙和监管盲区。因为有这些执法缝隙和监管盲区,有很多不法分子得以很从容地做出一些很离谱的荒唐事,比如如皋蒙托梭利的转让。
从如皋蒙托梭利受让方公布出来的“事项说明”来看,双方过户完成时尚未达成转让协议,对于公司转让的一些列问题尚未谈妥,这是有悖常理的。这表明,该公司转让根本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。如果这种赤裸裸的欺诈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,那似乎可以说明某地的市场监管能力真的烂透了。
从我们这些天零星接收到的一些信息来看,有司对于眼下的这许多烂事该如何处理似乎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,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似乎不容乐观。遇到这种事能咋办呢?凉拌……